憂鬱症帶來個人的痛苦與失能,是精神醫學的重要課題,服用抗鬱劑仍有4成左右療效不佳,或是長期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;rTMS(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,重複經顱磁刺激)是經定位腦中的特定目標區域,讓線圈通電重複產生磁波,刺激引發腦細胞之間的電流傳遞,活化原本功能低下的情緒區域,達到改善憂鬱的效果,適合藥物治療反應不佳或是藥物副作用敏感的憂鬱症病人;本院2019年開始於門診使用,每次治療時間約40-50分鐘,療程需至少2週以上,一週5次,連續4週以上的治療,改善程度會更理想。
根據國內外的研究結果顯示,約40‐60%患者「難治型」憂鬱症狀獲得改善,而本院rTMS的療效,治療反應率為70%,以漢式憂鬱量表施測結果的前後測分數下降達顯著差異,顯示憂鬱程度有改善;也有患者分享,因為服用抗鬱劑效果不好,甚至出現腸胃道副作用,接受rTMS治療後,改善憂鬱、焦慮、睡眠品質、自責感,也開始有動機能重拾興趣、重返職場,且相較於ECT(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,電痙攣治療),rTMS更具安全、非侵入性、不需麻醉的優點,提供病人除了藥物外,另一種治療模式,未來將採更長期的追蹤以了解其預防復發的情形,惟目前健保尚無給付,療程需自費,但以下狀況不建議採用此治療,例如:癲癇疾病史、酒精成癮、服用容易誘發癲癇的藥物、腦部創傷、腦部植入金屬物、有電子耳、心臟節律器等
此新興治療模式發展過程中發現,治療過程不僅僅執行措施,並應給予相當的說明與衛生教育執行過程如有需要緊處置,精神護理人員已具精神科治療相關經驗可以立即給予協助。護理人員經過儀器使用訓練,此治療模式如由護理人員執行rTMS治療有其優勢,簡述護理人員執行rTMS治療之相關角色功能包括:
1. 教育與宣導:教導民眾憂鬱症防治及治療方式、提昇疾病認知、預約rTMS諮詢服務。
2. 轉介:透過網路、海報、門診衛教時觸及更多潛在的難治型憂鬱症族群。
3. 首次治療前評估及協助腦區定位:經醫師評估並讓病人、家屬充分獲得治療資訊並釋疑,使病人擁有做決定的能力與權利,確定接受治療並簽署同意書後,先由護理師協助個案完成量表填寫,包括:漢氏憂鬱量表、憂鬱與身體症狀評估表、日常生活事件壓力評估表、臨床整體評估表;首次治療時需要較長的時間,在醫師透過定位運動皮質區,來尋找施打腦區及調整劑量強度的過程,協助觀察個案對側手指的抽動反應,並於定位專用帽上劃記確認施打位置,或依醫囑輔助自律神經檢測(HRV)。
4. 每次治療前的護理:需確保電力供應穩定、調整室溫及傾斜專用椅,確認個案身體舒適不晃動、協助配戴已標定位記號的個人專用帽子。
5. 治療中的護理:個案全程保持坐姿休息狀態,護理師觀察於療程中的副作用、情緒狀況及緊急事件處理,包含機器運作情形及探頭位置是否滑脫;一般來說,rTMS治療幾乎沒有明顯副作用,除了少數個案在治療開始前幾天較容易有輕微頭暈、噁心或頭皮疼痛、嗜睡的症狀,若個案無癲癇病史及家族史,無服用可能誘發癲癇的藥物,幾乎不會發生癲癇。
治療後的追蹤與管理:每次治療後評估有無身體不適及情緒反應,提供治療後衛教、記錄情緒行為的進展、中斷治療原因統計,完成治療後的結果分析、管理個案資料庫、後續可以視情況鼓勵進行維持治療。
